“开放办奥”理念贯穿于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全过程。北京冬奥组委建立特聘专家制度,汇聚众多高水平的外国专家,在竞赛组织、赛道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咨询作用。这些外国专家也见证了中国克服疫情挑战,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的决心和行动
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
“中国已做好迎接盛会的准备”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方莹馨
“中国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每一位参与者都尽心尽力。中国已做好迎接盛会的准备。”近日,北京冬奥组委外籍专家、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笃定地说。
鲁西已连续为9届冬奥会设计高山滑雪项目赛道,是北京冬奥组委首批特聘专家之一,曾先后16次到延庆赛区指导赛道规划建设工作。他向记者介绍,延庆小海陀山高山滑雪项目冬奥赛道工程已经按时完工,造雪、赛道、安全性等所有指标均达标,顺利通过了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适合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所有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
高山滑雪是最具观赏性的冬奥项目之一,但它对场地山势、气候、降雪等自然条件要求严苛,雪道施工难度大、标准高。位于延庆小海陀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鲁西目睹了它从无到有的诞生。他回忆道,小海陀山在此前从未被开垦,没有任何旅游或体育设施,将场地定在这里是正确的选择,但也意味着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4年11月,作为申办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鲁西来到小海陀山考察该地自然条件是否符合冬奥会选址要求。下山后,他的结论是:“这里高山地形绝佳,具备举办高山滑雪比赛的天然优势。”鲁西说,小海陀山地形变化非常丰富,适合用作跳台、转弯,满足世界一流高山滑雪赛事的技术要求。此外,延庆地区天然降雪少,需要大量使用人造雪,这恰恰更符合竞技比赛对雪的要求,也是国际一流赛事通用的做法,因为它能更好地控制雪的硬度,从而让选手展现自身技术。
虽然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山势险峻、地质环境复杂也给施工增加了难度。鲁西说,赛道规划建设工作专业性极强,中国又是首次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筹办团队们付出了巨大努力:赛道坡度最大达到68%,很多机械作业无法到达的区域只有完全靠人力;此前中国没有冬奥会相应的雪道建设经验及标准参考,面对全新的领域,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各项技术,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鲁西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交付如此完美的工程。”
鲁西是北京冬奥组委聘任的首位外国专家,在与筹办团队7年的共事过程中,他们一起踏勘赛道,确定设计方案,讨论缆车建设、赛道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始终保持愉快而有效的沟通。鲁西说,“我喜欢中国,也喜欢中国人做事的风格,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体会过的。”
鲁西表示,中国将“绿色办奥”的理念贯彻到筹备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出了积极而切实的行动。他以高山滑雪项目冬奥赛道工程为例指出,筹办团队在雪道林木砍伐和移植方面非常谨慎,对雪道施工区域内地表土进行科学的剥离收集,并及时将搜集的表土覆盖在裸露的区域,使其固定不至于水土流失,在山顶出发平台的选址上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赛道工程建设应尽量尊重原有的山体自然条件,我很庆幸我们没有对小海陀山做过多改造。”鲁西说。
近年来,冰雪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冰雪产业不断扩大,鲁西也感受到中国的冰雪热。“中国是冰雪运动大国,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可以使全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得健康强壮的体魄和满满的幸福感。”他指出,中国的滑雪群体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快速发展,未来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级爱好者。
在鲁西心中,那蜿蜒穿行于小海陀山、全长约10公里的滑雪赛道,“是真正的艺术瑰宝”。
(本报布鲁塞尔电)
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前总监安东尼·埃德加
“北京冬奥会将书写新的传奇”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任 彦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每届夏季奥运会,2006年都灵冬奥会以来每届冬季奥运会,我以记者或者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都亲身参与过。其中,2008年,北京为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让我终生难忘。”北京冬奥组委外籍专家、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前总监安东尼·埃德加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北京将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我相信,北京冬奥会将书写新的传奇,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新的光辉。”